当前,安徽省已进入主汛期、梅汛期,防汛抗旱到了关键阶段。6月9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2025年防汛抗旱工作进行部署。
据介绍,预计今年安徽汛期气候状况偏差。截至6月8日,今年以来全省平均气温13.6℃,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全省平均降水量395.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4%。6月7日安徽入梅,较常年提前8天,为2021年以来最早。预计今年主汛期(6-8月)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阶段性旱涝明显,沿淮淮北、沿江江南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江淮之间大部、沿江西部降水量偏少。全省平均气温偏高,高温日数偏多。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发生高温伏旱的可能性大。预计有两个台风影响安徽。
为应对多轮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安徽进行了周密部署,全方位备汛备战。在做好应急处突准备方面,安徽组织各地修订各类应急预案3597个,开展培训演练5138场次、参加18.22万人次;建立省级抢险救援队伍16支2373人、拥有主要装备近1000台套,建立地方专业队伍433支2.07万人;配备通信指挥车13辆,中型无人机平台11套,卫星便携站、双模和北斗终端等通信设备3000余台,天通卫星电话4000余部,建设370MHz窄带无线通信网,前置公网移动基站;各级储备各类防汛物资价值近11亿元,保障防大汛需要。
同时,安徽强化汛期安全生产,将汛期安全生产作为督导检查重点,下发安全提示和警示通报,“一行业一专题”分析研判汛期风险;深入开展治本攻坚3年行动,督促各地强化矿山、建筑、工贸、旅游等重点领域汛期隐患排查。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整治重大事故隐患2.5万个。依托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对2.9万公里地下管网、325座主要桥梁、829个危化品重大危险源、99座尾矿库等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汛期安全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为应对今年可能的水旱灾害,安徽加快完善淮河、长江、新安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全面排查度汛隐患,921处隐患逐一销号、272处开口子工程全部复堤复坝。印发实施《堤防险情“抢早抢小”的意见》,落实抢险技术专家2185名并加强培训,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5137座小水库逐库落实防汛“三个责任人”、调度运用方案。落实专班汛期24小时紧盯和“电话叫应”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近期拟出台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因地制宜推行“应消合一”“队站一体”工作模式,筑牢应急管理“第一道防线”。
安徽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责任人表示,省防减救灾办、省应急管理厅将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睁眼睡觉”的警觉性,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