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三农
濉溪健全产业链提升小麦附加值
来源: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 2025-05-27 17:47:06 责编: 冯长福 胡明兵 喻寒松

近年来,濉溪县积极发挥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制种大县优势,按照“濉溪良种——濉溪粮食——濉溪面制品”发展思路,大力推动小麦全产业链建设,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多方共赢。全县已培育16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小麦80万吨以上,年产值逾20亿元。

订单种麦,农户企业获得双赢

眼下,皖北夏粮收获即将大面积推开,濉溪县百善镇马乡村金秋家庭农场负责人邱振明正在为小麦收获做准备工作。   

2014年成立的金秋家庭农场,在百善镇马乡村、鲁店村流转土地4700亩,专门从事规模化粮食种植,每年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

“小麦全部是订单种植,一部分与粮食加工企业合作,一部分与种业公司合作。”邱振明告诉记者,今年农场小麦有2400亩是与安徽昊晨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单的,余下的2300亩是为淮北徽神商贸有限公司繁殖种子。 

订单农业的优势在于通过契约关系降低市场风险,减少生产盲目性,确保收益稳定性。订单农业还要求统一化、集约化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

金秋家庭农场与安徽昊晨食品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合作,已有五年时间了。“按照订单,农场根据昊晨公司要求,种的全是中强筋小麦。小麦收获时节,昊晨公司则按新麦市场行情每斤加价5分钱来收购。”邱振明说,订单合作有两大好处,一是让种粮人只管放心种粮,不用操心粮食销售的事;二是收益增加,按照亩产1000斤、每斤比市场价多5分钱计算,一亩就多50元钱,因“加价”2400亩就增加收入12万元。

走进位于濉溪县百善镇食品产业园的安徽昊晨食品加工企业车间,一阵阵饼干的香味扑鼻而来。该公司副总经理尤国安告诉记者,生产线上正在生产的是无蔗糖高膳食纤维代餐饼干,日产量可达4吨左右。

“目前,公司拥有1条日产300吨小麦粉的自动化加工生产线、1条现代化饼干生产线,还有仓容20万吨的小麦存储中心。我们主要生产各类专用小麦粉、酥性饼干等,产品畅销长三角、云贵川等地,2024年产值达到2.76亿元。”尤国安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与多家种子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产业联合体,从良种选育,到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以完整产业链条助力多方增收。

“除了订单种植户增收,公司的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带动了80多人稳定就业。”尤国安说。

“全县现有16家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了以百善镇为圆心,辐射方圆15公里的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加工企业通过与种植户签订种粮合同,再统一回收原粮进行加工,不仅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还让农户企业获得双赢。”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股负责人王兴于介绍。

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记者了解到,濉溪县当地多家粮食加工企业注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大设备更新与产品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在百善镇食品工业园淮北旭源食品有限公司成品车间,记者看到,员工们正在包装新下线的烫面产品,每箱装6桶。

“这款新产品,一箱售价29.8元,网上卖得很火爆。”旭源食品公司负责人黄曦告诉记者,烫面在安徽淮北地区、江苏徐州地区颇受欢迎,是只用小麦粉和饮用水的非油炸健康食品。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先用饮用水和小麦粉充分混合搅拌,需要经过二次高温挤压,经过微膨化而成,面条成型后需要8个小时的发酵,因此更加劲道爽滑,有着不同于其他面条的口感。

旭源食品公司成立于2011年9月,年消耗小麦10万吨左右,已开发出20余种系列产品。“前些年,我们只生产面粉和挂面,尽管在濉溪县及周边地区,产品卖得还可以,但终归比较普通,竞争力较弱。”黄曦说,2022年9月,公司投资600多万元改造生产设备,增添光波杀菌和烘干一体机,研发生产出冲泡型烫面、面皮等新产品。2024年,烫面卖了大约500万桶,线上销量约占60%。 

位于濉溪县经济开发区的淮北麦祺食品有限公司占地40亩,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年生产面包糠2万吨,年产值达1.5亿元。

“我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23年9月投入上亿元,上马6条全新的面包糠生产线。”麦祺食品公司负责人薛本礼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纯天然面包糠,采用优质原料、经过发酵、整形、老化、粉碎、干燥、杀菌等工序,分为白色、淡黄色、黄金色、橘红色等多种型号,生产工艺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麦祺食品公司与正大食品、三全食品、千味央厨、福建圣农等国内知名食品品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60%的产品供应国内合作企业,40%的产品出口到智利、巴西、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家。”薛本礼说。

2018年,安徽昊晨食品有限公司创办了“产学研实践基地”,并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和江南大学,签订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协议。

“通过合作,不仅先后开发了富胚面粉、茶面等新产品,还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尤其可喜是,先后获得了8项发明专利和22项实用新型专利成果。”尤国安介绍,公司现已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政策赋能,推动小麦全链增值

濉溪县拥有耕地面积207.8万亩,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00万亩左右,产量100万吨以上。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安徽省粮食生产10强县。

从小麦良种繁育,到小麦精深加工,濉溪县的小麦全产业链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来自该县农业农村局的两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持有生产许可证的种业企业共有22家,从事自主研发育种的单位12家,通过审定品种52个,其中国审品种14个。有近60万亩耕地用于小麦良种繁育,2024年向全国输出良种5.8亿斤。全县现有粮食(小麦)加工企业1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年加工粮食能力80万吨以上,2024年产值达到24.6亿元。

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在推动小麦全链增值上,濉溪县政府和农业部门特别“给力”。

自2021年跻身国家级制种大县以来,濉溪县每年安排财政扶持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开展育种创新,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在支持粮食加工企业成长壮大方面,濉溪县更是打出了“组合拳”。

“我县积极落实中央、省级用于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及农产品加工产地补助项目资金1.6亿元以上,支持小麦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落实淮北市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政策,瞄准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贷款贴息等项目,组织各镇申报,2024年累计申报项目554个、获得补助资金8960多万元。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启明介绍,2025年,依托百善食品加工园成功申报了以小麦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产业园,中央财政将支持资金1亿元。

位于濉溪县经济开发区的淮北可日达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烘焙食品生产与销售为主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姚有潮告诉记者:“近些年,政府的惠企政策比较多,是真心帮助企业发展。今年因公司扩大规模,增加了贷款额度,政府给了几十万元的贴息支持。”

产品质量的把控与品牌形象的塑造,是小麦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濉溪县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为引领,通过政企携手、同向发力,推动“鲁王、淮鲁、昊晨、孙候、天下百粮、全日可颂”等小麦加工品牌提质升级、做强做优。全县现有小麦加工驰名商标4个;“幸运”牌方便面、“法土顿”牌饼干成为国内市场热销产品。

在政府政策扶持和企业自身不懈努力下,该县16家粮食加工企业中,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9家、市级2家。 

“接下来,我县将以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为目标,持续做强做优面粉、方便面、烫面、糕点、酥性饼干等产品,同时加快低端主食加工向高端健康主食加工转变,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致力打造小麦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安徽样板。”刘启明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