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三农
庐江县移湖街道以温情续写“窗帘之约”护老篇章
来源: 孙紫云 祝琳 2025-05-27 14:05:54 责编: 胡明兵 张文洲 实习编辑 李子彦

image.png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日,夜幕降临,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志愿者小钱在城西新村二期西区19栋门口停下脚步,贴了“暖心灯”标志的窗台已融入夜色。每晚8:00,这盏准时熄灭的灯,是独居老人与志愿者的约定。在当地,每准时关闭的灯,都是志愿者在走访记录本上留下的“平安”印记。

为积极响应“窗帘之约”关爱行动,近期,移湖街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网格、分片为单位,对辖区重点群体进行“三访三查”摸排行动,共摸排重点群体732人,最终筛选服务对象23人。借鉴瑶海区恒通社区“窗帘之约”经验,主动探索创新,通过智能赋能、邻里相伴、深化服务等打造“暖心之约”,构建为老服务温馨港湾。

智能赋能,筑牢安全“防护盾”

“有的老人不愿意更换家里的窗帘,我们就琢磨能不能换个方式?和老人及其亲属反复沟通后,大家一拍即合,把传统的拉开窗帘观察方式,改为‘门磁守护计划’。”移湖社区党委书记陈延彪说。

就这样,移湖社区4 位独居老人的家门上多了一个“小装置”——门磁报警器,该装置通过网络连接后台系统,老人每次开门都会触发信号,一旦监测到老人长时间未开门,系统会立即向志愿者的手机推送预警信息,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

“前两天温度上升,我就没有出门,没想到志愿者马上就上门来了,这些孩子真的把我们当自家长辈对待!”独居老人朱爷爷提起志愿队伍满是感激。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设备,如同一位默默守护的“电子管家”,通过“电子感应”智能化技术手段,精准实现“无事不打扰、有事速报到”的安全守护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安”。

邻里相伴,打造暖心“亭廊会”

“年纪大了,早上醒得也早,如果能有人陪我说说话就好了。”针对89岁独居老人李立保的真切心声,磙桥社区依托“议事亭”打造“早七亭廊会”,邀请独居老人参与集体活动,共话家常。

每天早晨7点,志愿者不仅向老人们宣讲最新理论政策、惠民政策,还会聊聊最近生活状况,询问老人需求。在每天的“理论+服务”特色亭廊会上,如有老人无故缺席,结对志愿者就会立即电话联系,并与物业人员上门查看情况。

通过每日“早七亭廊会”,磙桥社区串联起10多名独居老人,大家共同交流兴趣爱好,相约一起买菜,独居老年生活不再孤单。“早七亭廊相约”现已成为磙桥社区构建从独居老人到邻里互助的“温情关爱网”,不仅增进了邻里情感,更构建了和谐互助的社区风貌。

深化服务,延伸关怀“同心圆”

“吴叔叔,您的药快吃完了,我看最近天气热,您出门也不方便,就给您买好送来了。我再顺便帮您把卫生打扫一下啊。”清晨,马堰社区邻里守望志愿者小陈敲开了独居老人吴叔叔的家门。这样充满温情的场景,正是移湖街道深化为老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为构建“多元化、精准化”为老服务体系,移湖街道聚焦辖区“一老一残”等重点群体,通过吸纳红色小管家、党员志愿者、物业人员、医护人员等多方力量,组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14支,梳理重点需求9类。由村(社区)党委牵头,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开展特色志愿活动,形成“日常帮扶+特色活动”的服务延伸,截至目前共提供义剪、助洁、代买生活用品、书法课堂、书香伴读等服务33次。

移湖街道将继续扩大“一老一残”服务群体,整合多方力量与资源,创新服务形式,努力构建有温度、有力度的为老服务体系,实现“主动帮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