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三农
种植大户“弹三弹”,村民生活“步步高”
来源: 宋逸恬 周梦婷 张慧颖 陈唐莲 魏志楠 2025-05-26 13:23:15 责编: 张军 张文洲 实习编辑 李子彦

image.png

张道宇拿着铁锹带领村民在田间干活。张慧颖/摄

近日,在庐江县同大镇台创园北圩村的百亩蔗田里,60岁的甘蔗种植大户张道宇正拿着铁锹指导村民间苗。此前,北圩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劳动能力有限,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家庭收入微薄。张道宇这位皮肤黝黑、掌心布满茧子的老党员,结合当地现状用17年时间在北圩村的洼地荒滩种出了“甜蜜产业”,更以“弹性工作”这一模式让留守老人、妇女等实现家门口就业,实打实改善了父老乡亲的生活品质。

“弹”时间:让村民身心“有乐头”

“三伏天要是还在毒日头下干活,非晒脱皮不可!”在北圩村甘蔗田里,张道宇从未让这种事情发生过。

为防止村民中暑生病,盛夏时节,他将工作时间调整为“朝五晚九”:清晨5点至9点集中作业,下午4点至7点继续劳作,正午时段全部停工避暑。这种“错峰上班”制度让村民既能避开高温,又能兼顾农活与家务。

不仅如此,张道宇让村民自主选择上班时间,不用再被固定的工作时间所束缚,而是根据自己家庭生活实际情况和身体状况,灵活选择工作时间,开心工作,舒心挣钱。无论是全身心投入,还是兼职参与,都能在这片土地上获得应有的回报。

“弹”岗位:为村民生活“添甜头”

在张道宇的甘蔗田里,“因人设岗”的智慧让每位村民都找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的位置。他深知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便将农活细化为不同强度的岗位,让村民各展所长。

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扛起锄头,负责种植、收割等重体力活;手脚麻利的妇女们组成“削皮小队”,将甘蔗打理得光洁整齐;而年长的老人则坐在树荫下,专注分拣甘蔗,确保品质达标。“我这把年纪还能发挥点作用,心里头甜滋滋的。”60多岁的张奶奶笑着展示手中削好的甘蔗,动作娴熟利落。

image.png

小组成员与田间劳作的老人们的合影。唐莲/摄

这种“量体裁衣”的分工模式,不仅让劳动效率倍增,更让村民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他还会根据农时变化动态调整岗位,如收割季增设运输组等,让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钱赚。在这里,没有“一刀切”的刻板要求,只有对每个劳动者的细心关照,甘蔗田也因此成了村民心中的“幸福田”。

“弹”收入:助村民增收“有奔头”

深谙留守老人生活不易,张道宇在甘蔗田里从不拖欠乡亲们的工资。老人忙完手里的活儿,就能拿到实实在在的收入,100到200不等。

大家想多挣点外快,就多下点力气;要是觉得累了想歇歇,就少干点活,收入多少全看自己。这种灵活的计酬方式,让老人在甘蔗田里干得更起劲,也让他们觉得自己更像是这片田地的主人。“我就在甘蔗基地务工,种甘蔗、收甘蔗,一天能赚200元,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如今我们的日子倒像吃甘蔗节节甜。” 在田间忙碌的村民左登宝深有感触地说。

现如今的北圩村,家家有“甘蔗存折”,户户通“甜蜜大道”。自2008年返乡创业起,张道宇学习甘蔗种植技术,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毫不吝啬地带领散户和附近村民将这片土地变成每亩毛收入五六千元的甘蔗种植基地,同时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的就业难题。甘蔗老张,用属于他的“弹一弹”,为乡亲们“弹”出了节节高的甜蜜日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