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三农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凤阳:文旅融合续写改革创新华章
来源: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见习记者 陈宫亦美 2025-04-20 14:56:07 责编: 张军 张文洲 实习编辑 李子彦

4月17日,记者跟随“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采访团走进凤阳县,追溯“明初三都之首”的历史荣光,探寻“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创新基因,见证这座古城如何以文化为根、改革为魂、产业创新为翼,编奏高质量发展的“凤阳节拍”。

考古遗址奏响“大明华章”

山峦鎏光,淮水汤汤。在凤阳县凤凰山脉旁,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映洒古韵徽光。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家乡为原点始建都城,定名中都,其宫城核心择址于凤凰山阳,赐名凤阳。凤阳明中都是明代精心修建的第一个都城,是南京明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本”,凤阳大明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袁媛告诉记者:“明中都遗址曾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前朝区宫殿主殿旁的朵殿是重要的考古发现,这甚至在故宫的整体布局中都是前所未见的。”

登临午门,全长6.17公里的南北中轴线呈现工整的对称景深;视野向南,晨钟暮鼓的东西副轴线在大明门前交汇。近年来,凤阳县秉持着让城市建筑与遗址公园“琴瑟和鸣”的理念,确立了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形成了独特的“中”字型城市设计,构建起“一城两楼三庙三馆四门三中心”的公共文化空间体系。袁媛说:“创新之处还在于城市规划,以明中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建筑高度逐级限定为9米、12米、24米,城市容积率从2.0降到了1.4。”在凤阳县,在城市规划为历史让渡空间的同时,考古遗迹也从学术报告走进百姓叙事。

凤阳县博物馆,位于明中都遗址旁边,这座以“城墙与民房”为基本设计理念的建筑,外部的黑灰板楼是城墙,内部的青瓦坡顶是民房,厚重的城墙形成对内的保护,二者相得益彰。“独特的建筑语言不仅吸引了外地游客打卡,更彰显着凤阳人民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博物馆讲解员王越表示,博物馆自2015年开馆以来,年均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

“一进博物馆,目光瞬间被这件藏品抓住了!”在博物馆,不时有游客发出赞叹。他们所说的“藏品”,是序厅正中陈列着的镇馆之宝——明中都云纹蟠龙石础,它长约2.6米、通高1.25米、重达22.2吨,是目前全国罕见且最豪华的都城大殿石础。据王越介绍,馆藏文物10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件;一楼设置了历史文化厅、钟离厅、中都厅个陈列展览,二楼设置了两个临时陈列;展陈从钟离古国的青铜器到明中都的琉璃构件,串联起凤阳年的文明脉络。

“红手印”变成了“金名片”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有个村庄叫小岗,自从改革开放,凤阳一派新气象。”在小岗村“当年农家”景区,国家级非遗项目凤阳花鼓以原生态协奏的形式,为新《凤阳歌》的表演增添了独特魅力,并赢得了游客阵阵掌声。

在小岗村,改革这声惊雷永远“又快又响”。“‘当年农家’拓展区于2021年3月破土动工,2023年1月正式开门迎客。”滁州市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强说,曾经按下18枚红手印的茅草房,是整个中国农村改革最原始的“心脏”,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岗村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农家”在保留历史底蕴的基础上革新升级,深度还原小岗村24户人家往昔生产生活场景。夯土墙的凤画色彩鲜亮,让停驻的灰喜鹊误以为伴,扑棱棱撞碎油坊飘来的金雾,将豆腐坊的蒸汽揉成凤凰尾羽般的炊烟。在农家院落,圜丘路小学的同学们摆弄着“三转一响”。“现在的‘当年农家’更能留得住学生!研学能体验的项目很多,包括非遗花鼓、凤画展示和拓展训练等。”景区工作人员邓贤淑说。

作为皖北地区最大的乡村民宿群,小岗村宿古色古香。沿着水街,小吃、咖啡、茶室、烧烤不断“上新”。“我们的区域划分明晰,包括功能服务区与住宿区两大板块。功能服务区热闹喧嚣;住宿区则主打舒适氛围。为确保住宿区不受干扰,两个区域之间特意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小岗村宿负责人韩正亮说,目前有民宿院落10栋,客房59间98个床位。“部分民宿以村民老房改造,民宿来客以周边地区居多,涵盖散客与团建群体。今年清明期间,民宿入住率达到了50%以上。”韩正亮说。

“我们正全力打造以‘两馆一家’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以小岗村宿为核心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以国家级研学基地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游乐区,个片区基本形成全域旅游格局。围绕高质量发展,以旅游为抓手,促进小岗村的三产融合发展。”杨永强说,小岗旅游正以实干笃定前行,为小岗村全力擦亮和美乡村的“金名片”。

产业与就业联动促振兴

在小岗产业园区,安徽小岗新锣食品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这座总投资5.6亿元的中央厨房及肉制品深加工项目已初具规模。项目投产后,年生猪屠宰能力将达200万头,年产预制菜、速冻食品及高低温肉制品预计超10万吨,预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带动近千个就业岗位。  

“项目拥有目前省内单体最大的屠宰能力和冷库库容,未来还将申报国家级资质。”安徽小岗新锣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甲浩说,从屠宰车间到研发楼,从冷链物流到污水处理设施,现代化产业链条在此集聚,不仅能将一头猪“吃”干净,更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从“扛锄头”到“穿工装”的转型。据刘甲浩介绍,项目预计2025年9月底试产,届时将弥补产业链上的短板,为小岗的产业版图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产业兴村的路径不止一条,小岗村正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以“研学+文旅”激活乡村资源。建设中的小岗村国家级研学基地,一节绿皮火车即将被改造成研学集体宿舍。“项目于2023年3月正式立项,计划投资6000万元打造占地130亩的综合营地,力求让学生学得好、玩得好、住得好。”滁州市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彪说。

据介绍,该项目主要建筑面积包括文旅火车站540平方米、餐厅1500平方米、雨棚2300平方米;铺设文旅火车轨道1.076公里。购置机车及其他研学设备,配套基地水、电、绿化等公辅设施。孙彪透露,基地建成后可同时容纳580人住宿、00人用餐,成为集研学教育、素质拓展、文化演艺、劳动种植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研学教育实践活动营地。

产业兴村,根基在农业。在小岗蓝莓种植基地,一串串果实如蓝宝石般挂满枝头。小岗蓝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毅表示,基地年产蓝莓50吨左右,年产值达400万元。平常维护用工20—30人,采摘高峰期用工40—50人,用工人群大多来自小岗村小溪河附近,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村民务工增收。

“基地有大棚30个、占地70亩,蓝莓品种多,甜度足,购置率高。”刘毅说,基地通过“线上旗舰店+线下采摘”模式运行,目前线上业务占60%,线下则通过团长团购或采摘业务实现增收,成为智慧农业+电商的现代农业样板。

“改革劲笔”绘发展新景

凤阳县是一首韵脚和谐的“中都之诗”,蘸着明中都的徽土浸透笔锋,听着皖北平原上翻涌的淮河风与花鼓调落笔挥毫。从上阕的改革写到下阕的创新,从和美乡村写到产业兴村,最后写到“吾心安处是小岗”。

凤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表示,大包干纪念馆改陈项目顺利完成,即将正式对外开放,入选全省博物馆系统精品展览项目库;宁洛高速小岗出口即将通车,实现5分钟上高速、半小时到县城、1小时坐高铁的立体交通新格局。

“未来,从宁洛高速小岗出口驶出,便可踏上直通小岗产业园区的道路。如今,这条路已通过县地名办民政局正式更名为小岗大道。”李锦柱强调,道路像一条纽带,紧密连接着高速交通与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沿着小岗产业园区右转缘路向前,与经三路交叉的纬五路,如今已更名为幸福大道,其尽头是改革大道。沿着改革大道继续行进,小岗村即在前方。随着未来部署逐步明朗,小岗村将继续书写“敢为天下先”的时代新章。

2024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4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00元;小岗村景区被联合国旅游组织授予“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荣誉称号,全年累计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凤阳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业态势繁荣向欣——时空折叠,古韵赓续新声。这片土地正用历史与现实的“凤阳节拍”,奏响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高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