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这么热闹了,这戏班子一来,村子都跟着有生气!”庐江县同大镇新河村村民李红娟(化名)笑着说。3月26日,庆复禅寺旁一片欢腾,为期10天的送戏下乡活动已步入第5天,无为市石涧戏剧团登台献艺,引来众多村民“追戏”。
追戏追得好热闹
当天,气温攀升至32°,但村民奔赴戏曲之约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在一旁候场的剧团成员叶桂英,看着戏台前的观众对记者说:“我们演出,来看戏的人最多能达到1万多人,戏台下特别安静,掉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村民正在观看戏曲表演。
在候场时,临时搭建的大棚里就已经挤满了赶来听戏的村民,个个聚精会神,眼睛紧紧盯着戏台。大棚后方的亭子里、屋檐下,许多村民或站或坐,也在静候好戏开场。
戏班守住老味道
在后台,演员们身着厚重的戏服,头戴沉甸甸的头饰,脸上敷着精致的妆容,在闷热的环境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汗珠。
扮演小丑的演员,身着色彩斑斓的服装,勾着夸张的脸谱,正和身边的人讲着俏皮话,引得周围人哈哈大笑。武旦身着紧身靠服,腰间系着五彩战裙,手持长枪,身姿矫健,候场时还时不时演练几下。
武旦在后台候场。
“家莺,该你上场了!”后台传来急切的呼喊,正与记者交谈的吴家莺瞬间进入状态,脚步匆匆,径直登上舞台,衣袂轻扬间,清亮婉转的唱腔脱口而出……
吴家莺毕业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至今已有16年戏龄。每当看到舞台,吴家莺总会心生感慨:“虽说干这行很辛苦,可我实在舍不得放弃。我离不开舞台,打心底热爱舞台,热爱黄梅戏 。”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她一次次走上舞台。
石涧戏剧团正在演出。
据悉,该剧团成立于1980年,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剧团编制16人,平均年龄40岁,最小的26岁、最大的60岁,尽管年龄跨度大,但每位成员都技艺精湛。剧团每年演出至少500多场,从乡村露天戏台到江苏扬中的剧院舞台,甚至北京的大舞台,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无论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庐剧,还是经典的黄梅戏,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戏曲拉近乡亲情
在此次送戏下乡活动期间,每天下午1:30和晚上6:30,戏曲准时开锣,村民便早早来到现场。当台上演员演绎诙谐情节时,台下笑声不断;当剧情紧张时,台下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气敛息。坐在靠后位置的张大爷,即便看不清演员的表情,可听到熟悉的旋律,也不禁跟着哼唱起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乡下,有不少空巢老人,石涧戏剧团的到来,让原本相互不认识的他们因戏曲聚到一起。来自灵台村的周大爷热情地从袋子里拿出甘蔗,一边分发给大家一边笑着说:“来,尝尝我种的甘蔗,甜得很!”大家接过甘蔗,一边啃着,一边打开了话匣子。中场休息时,大家的话匣子彻底打开。来自西湾村的吴大爷兴奋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听戏得跑老远,哪像现在,戏班子直接到家门口了。”周大爷接过话茬:“就是就是!我还记得有次为听一场庐剧,走了20多里路,到现在都忘不了。”
戏台下坐满了观众。
送戏下乡,送的是戏曲,收获的是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剧团团长孙仁权说:“现在生活好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了。我们希望通过戏曲,给乡亲们送上精神食粮,让大伙的精神生活也‘富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