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三农
“皖”美乡村入画来|昔日“避洪庄台”,今变“幸福高地”
来源: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祁海群 侯剑 顾亦飞 张军 许雅婷 2024-12-30 17:20:06 责编: 王逸群 王展 张文洲 实习编辑 李子彦


2024年12月19日至21日,“‘皖’美乡村入画来”全媒体报道组来到了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继续用“文笔”“画笔”描绘和美乡村,用独特视角展示乡村新貌。

如果把位于淮河中游北岸阜南县境内的蒙洼蓄洪区比喻成一个“口袋”,利民村则处于“口袋”的核心区,每当淮河水情告急,这个“口袋”便开口蓄洪,“安置”淮河洪水。蒙洼蓄洪区居民为抵御淮河洪水,通过人工垒起台基或是以天然形成的高地为基础打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台,这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庄台”。

利民村一共有7个湖心庄台和1个沿堤庄台,西田坡庄台是代表性庄台之一,它始建于1953年,1991年加高加固,形成台高海拔30.6米的安全庄台。如今,经过人居环境整治,西田坡庄台家家户户通了硬化路,庭前屋后布满绿植,村民还编了个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庄台的变化: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

近年来,利民村传统农业迸发新活力,生态文旅发展风生水起,保庄圩里百姓安居乐业,昔日的蓄洪洼地,正成为当地人的“幸福高地”。

青年学生马苗苗作品

特色庄台静待新机遇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大三学生马苗苗和吴越,都是第一次跨过淮河来到皖北大地,看到高高耸立的庄台时,她俩的第一感觉是“震撼”——高高的台基如同一道山峦将村庄稳稳托起,在村庄最高处,一座水塔直指苍穹,塔身上端印着的“西田坡”3个红色大字,像火焰在寒风中舞动,阳光为水塔镀上一层朦胧的光晕,使它看上去更加卓而不凡。

水塔是庄台的地标,也是村民们的精神图腾,蒙洼人的宽厚、坚韧、勇于牺牲的内在品质,仿佛都隐藏在高高的塔身之间;如今,它又见证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建设美好家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豪情。

曾经的避洪庄台,已经成了人们来蒙洼旅游打卡的网红地。阜南当地的摄影师们拍摄的一组蒙洼“大片”,在网上引起轰动,更让人文感十足的西田坡水塔,变成了这一带有名的文艺地标。

报道组一行抵达利民村时,正值隆冬时节。村民们说,你们要是夏天来,蒙洼会更漂亮——田里有水稻,芡实开着紫色的花,风把柳条吹得更柔软;沿淮河湾那一带,到处都是白色的鸟,飞起来像一片云,落下来像一片雪,着实好看。

但冬日的西田坡村,也很美,是内敛的静美——池塘静得像一面镜子,花草在阳光下酣睡,村落静谧安详,时光缓慢,来到这里的人,不由得舒了一口气。

庄台成了宝贝,成了农文旅开发的独特资源。当地政府曾有过打算:将包括西田坡在内的7个湖心庄台和1个沿堤庄台进行整体开发,在保留庄台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结合各庄台的地势、村落布局、闲置房屋体量等,注入多元功能业态,形成“7+1”庄台主题示范区,打造18个沉浸式、体验式未来乡村场景。

目前,蒙洼蓄洪区共有131个庄台,其中77个湖心庄台、54个堤旁庄台。阜南县在进一步发掘、整理、保护、开发淮河历史人物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庄台文化基础上,推进传统村落和蒙洼保庄圩整体保护,做好庄台环境优化,构建庄台文化长廊,全力打造庄台旅游品牌。

结合阜南县已经打造出的百里蒙洼旅游廊道,独特庄台文化如何无缝融入周边的王家坝湿地风光、蒙淮田园景观,还需要更为细致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发展乡村文旅,西田坡村也急、也不急。说急,是谁都在想为乡村做点事,想为它增添荣光,这是心头的一件大事;说不急,是因为庄台很特别,它体量虽小分量却重,它还是此地独有、不可复制,万一失了手,想回头都难。

有时候,保护好现有的稀缺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建设”。

利民村村民心目中的乡村风貌(AI绘制)

土地里长出更多财富

有些事可以缓一缓,有些事则慢不得。

如何让地里长出更多的财富,是利民村最不敢慢的事。

发展农业经济得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把劣势转为优势。蒙洼蓄洪区地形地貌复杂,旱地、水田、湿地、滩涂、分洪道、蓄洪库、堤坝并存,低洼地较多,加上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5%,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问题阻碍了农业发展。近年来,阜南县创新发展适应性农业,在利民村一带推广种植芡实和杞柳,取得了一定成效。


利民村目前种植芡实274亩水面,夏季第一茬收获的是鲜芡实,平均亩产800斤到1000斤。11月左右进行第二茬收获,除了一部分鲜果外,还能亩产600斤到800斤干芡实。

农户收获的芡实,大多就近卖往曹集镇周边,1斤鲜芡实能卖十几二十元,1斤干芡实能卖30元左右。而这些芡实被商贩收购后,运往合肥、阜阳等地深加工,再经过包装,1斤能卖到60元。

芡实深加工并不难,只要有厂房、冷库。可利民村为什么不能自己进行芡实深加工,而将高额的利润白白让给他人呢?原因很简单:村子地处蓄洪区,不能兴建厂房。

利民村是不是只能注定充当农产品产业链最底层?答案当然是“不”。

2024年,利民村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在保庄圩兴建适应性农业农产品加工园,其中标准化厂房面积2.18万平方米,利民村主要农特产品如石磨面、小磨麻油、干湿芡实、莲藕等,将来都可以在这里实现价格“翻身”,让好物卖出好价钱。到2025年六七月份加工园投用时,正好赶上第一茬芡实收获。

另一桩让利民村着急的事,是寻找更高效的新兴农产品种植模式。

利民村有耕地5811亩,眼下,有200多亩地正准备种“小白沙花生”。

往年,利民村的耕地一年种一茬水稻、一茬小麦,种小麦还好点,种水稻比较麻烦,需要很多人工,从头到尾需要抗旱,药至少得打四五遍,虽然亩产效益在1200元左右,但去掉成本,利润只有五六百元。

种“小白沙花生”呢,沙地非常适合,产量稳定,管理起来简单,不需要太多人工,而且也不需要抗旱;收获后,去掉成本,每亩纯利润约1000元。

2024年11月初,邻村经纪人的试验田里正收获“小白沙花生”,利民村村干部领着村民去现场,收上来的花生搁秤上过一遍,大家现场测产量、算利润。眼见为实,来的村民都动了心,于是村里先腾出200多亩地试种“小白沙花生”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一场观摩会,改变了利民村延续多年的种植结构,更多的尝试,还将陆续在这片土地上展开。

青年学生吴越作品

家乡才是最美的归处

马苗苗和吴越在西田坡庄台下方的池塘边支起画架,开始为和美乡村作画。

在她们眼里,村庄的轮廓充满了刚性的力量,满眼都是历史的刻痕,落笔时手腕也不由自主地暗暗加力。“和以前去过的写生地截然不同,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是有隐语的,让你不由自主地联想场景背后的历史。到这样的暗示,让我特别渴望画出中国乡村精神里的那种磅礴伟力。”吴越说。

在利民村,还有一种深层次的情感是画笔难以描绘的,那就是游子对故乡的深沉之爱。

这种爱,在返乡创业青年郭利强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013年,从安徽建筑大学毕业的郭利强,回到村里养鱼养鸭养鹅,成为远近小有名气的创业青年。2021年,郭利强在村里承包150亩地种植旱稻,承包50多亩地复合种植玉米和大豆,成为带领乡亲增收致富的“新农人”。如今,他又在承包地里试种行情爆涨的猫爪草,一旦成功,不仅能带动更多农户受益,还能为村里闲置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这种爱,还体现在返乡的村后备干部姬扬扬身上。

2024年8月18日,东田坡庄台上新开了利民供销社,姬扬扬成了供销社营业员。他身后的柜台上,摆放着很多承载着乡愁的老物件,也售卖着庄台上的村民们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利民供销社是我们的一个探索,我们希望依托这个平台,为村民提供生产资料统购统销服务,为种粮大户提供土地托管方面的服务,甚至参与到与乡村建设有关的公益性项目中——我现在站的是小柜台,将来它就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这种爱,也体现在返乡创业的韩林亮身上。

也是在2024年,在外创业多年的韩林亮回到村里,盘下闲置的幼儿园,创办了韩木匠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准备利用当地的柳树杂树,订单式生产各式家具和工艺品。来年开春投产后,预计年营业额可达600万元,吸纳近30位村民长期就业。

回乡创业,是韩林亮萦绕心头的夙愿。他所在的大庄村,是利民村8个庄台里唯一的沿堤庄台,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木工村,光是精通木工活的村民就有上百人,能担任助手的年轻人也有300多人,如今他们大都在外务工。“我的厂子将来做起来了,就能把他们都吸引回来在家就业,多的不敢说,人均年收入5万块肯定是有的。到那时,我们大庄村的木工行业,肯定能再次兴旺起来,甚至成为特色产业。”

在韩林亮的心里,还藏着一个更深的愿望,“厂子做好了,我还想做旅游,很多村民都搬到保庄圩或镇上、县里定居了,留下的闲置老旧房屋有上万平方米,将来这些房子可以改造成温馨的小院落,不大,但很精致,城里的人来了,可短租三五天、半个月,也可以闲居上半年甚至一年。你瞧瞧,站在院子里,眼前就是河,这么好的景色,上哪找去?”

利民村村民心目中的乡村风貌(AI绘制)

韩林亮说的河,正是淮河。

春天,河畔开满油菜花,遍野都是金黄;夏天,水稻扬花,在天地间织出锦绣;冬天呢,是连片的麦田,绿出万顷碧波……而淮河,无论是波急浪涌或是潮平水阔,都在为这片土地倾注着无尽的激情与浪漫。

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世间的美景,莫过如此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