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其中,积极探索以有限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因地制宜打造适合本地可持续性发展以“北拂晓、南二龙”为典型代表的和美乡村建设的“定远路径”尤其值得关注。今天起,本报推出“和美乡村看定远”系列报道,展示定远县在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思路、新成效、新经验。
“北拂晓、南二龙”是定远和美乡村建设的典型代表,在全县推广的“村务听证”制度,就源于二龙回族乡。“村务听证”听什么?怎么听?用二龙回族乡党委副书记郭小玲的话说,就是“重要不重要,群众来投票;能干不能干,群众说了算。”
“咱们村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二龙回族乡红卫村林家岗,由小余组、林西组、门东组三个村民小组组成。2023年3月,林家岗开始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建设时,成立了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理事会,三个村民小组各派两位代表参加,74岁的林玉先作为村民代表之一加入了理事会。
第一次开会,乡里村里干部都来了,在家的村民们也都到了场,听说村子要进行大力改造,村民们都说这事特别好,都同意,齐刷刷地举手表态支持,林玉先的胳膊举得最高。
第二次会议是务实会,村庄整治规划、村民房前屋后治理、公共设施选址等事项都在会上一一列出,请村民们献计献策。
有人提议,村口有一个这么大的虞姬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人居环境整治时,能不能把虞姬文化结合起来?村民们又都说好。
大家又商量,村东头那一大块荒地,种了不少杨树,春天杨絮像雪花一样四处飘,夏天树上往下掉虫子,村人都不愿往那边去,干脆把树砍了,建个大舞台。
每位村民都成了规划师,围绕着村庄建设的每一个建议都得到充分尊重,林家岗的未来,就在村民们的集思广益中成了型。
二龙回族乡红卫村林家岗。
很快,大家的想法都实现了:村庄入口处建起了“望虞亭”,西边正对着虞姬墓;旁边新建了村情村史馆,采用的是汉代建筑风格;村民房屋外墙,画上了容颜倾城、才艺并重的虞姬形象……此外还修了路,架了路灯,建起了儿童乐园、公厕、垂钓中心,曾经脏乱破旧的村庄完全变了个样。
最热闹的还是村里的大舞台,光是今年就办了三场演出。4月底,林玉先发动村理事会动员村民们凑钱请戏班子来演出,张家凑50元,李家凑100元,原打算只唱7天,结果凑到的钱够唱半个月,于是就真得唱了半个月,“每天来看戏的人好多,下午有千把人,晚上人更多,足足有两千人,周围张桥、胜利、离这有二十多里地的仓镇的人,都过来看戏。”
林玉先老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兴奋不已,“我活了这么大岁数,咱们村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干什么、怎么干,群众说了算”
村民们的喜悦,郭小玲感同身受,她觉得“村务听证”制度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村民的诉求,“大事小事都尊重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结果自然就会符合他们的意愿。”
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完工后,又开了一次会,这一次,是要给村子取名。
林家岗由三个村民组组成,各有林、李、刘三大姓,但林家岗并不是正经的大名,只是多年以来村民们习惯的叫法,现在村子整治好了,有模有样了,该给它取个正式的好听的名字了。
村民们又开始了集思广益。
有人说,干脆还叫林家岗村吧,叫了这么多年,不是大名也是大名了。
有人提出来:村里姓刘的也多,姓李的也多,叫林家岗就不太合适了。
有人提议:村子在虞姬墓旁边,当地人一直称这墓为嗟虞墩,那我们村就叫嗟虞庄吧。村民一致说好,全票通过。
很快,村口路边就立起了门楼,树起了村标,刻上了三个古朴苍劲的大字“嗟虞庄”。
嗟虞庄入口处的大门。
林玉先的家位于村子南边,结合着村庄改造提升,他也趁机将自家门前荒地进行了“美化”:种上了草坪,栽上了花草,放置了造型精巧可爱的小鹿雕塑,他还很用心地装了一个长椅,“我这里视野好,风景好,村民们来了,可以坐在这里聊聊天,非常开心。”
村民林玉先的家门口。
放眼嗟虞庄家家户户,都像是小花园一般精致整洁,以前破旧半倒的院墙重新修缮,荒地里都种上了菜,二龙回族乡政府还为村民免费提供了500株薄壳山核桃树苗,供他们栽在门前屋后的空地里,等到挂果后,收益全归村民自己。
林玉先的小儿子年初回乡过年时,惊讶地说,“我爸,村子搞这么好,路都通到了门根子,路灯亮堂堂的,我还在外面打什么工?我想回来创业。”
二龙回族乡推行“村务听证”制度多年,郭小玲的感悟是:“通过听证会,村干部向群众报告村里打算干什么、怎么干,与大家共同探讨,调动了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村‘两委’决策更具群众基础。听证会将重大村务决策置于阳光之下,广泛接受监督,让群众了解工作内情,理解工作难处,使过去因不公开、不透明造成群众不理解的矛盾得到化解,消除了群众抵触心理。”
“留古添新”打造经典新乡村
在二龙回族乡谭巷,人们见证到了“小而美”的和美乡村建设典范。
谭巷是前谭、后谭、街上、北头、南头、高户六个自然庄的聚居地,现有212户,803人。
谭巷街曾经很有名气。上个世纪当地曾流传着“三官的田、大桥的园、谭巷的钱”的说法,其中“谭巷的钱”指的是谭巷老街集市贸易红火,人气兴旺。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谭巷曾经繁荣的热闹集市已不复存在,逐渐没落成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小村庄。
2022年,二龙回族乡党委政府决定实施谭巷人居环境提升改造示范项目。在示范点建设中,同样通过“村务听证”制度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示范点建设,让群众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共同打造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同时注重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把老街元素、农耕元素融合到示范点墙画里,营造浓厚的乡愁氛围。
郭小玲介绍,整个示范点建设坚持点状提升,所有施工没有统一设计和规划,都是通过多次外出“取经”,征求群众意见,再结合谭巷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搞建设。示范点成立了“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的理事会,负责处理施工中一切矛盾,所有涉及公益性工程占地和无功能用房拆除均由村民无偿提供或拆除。
如今的谭巷,家前屋后整洁明朗,家禽家畜圈养,门前菜园细耕,15盏庭院灯、32盏太阳能路灯和高杆灯将老街的夜空照亮,2.5米宽的入户路修到了家门口。村民们沿着压模小道散步聊天,老年人看着“老街”墙画回忆往昔,儿童们在体育场健身玩耍,舞蹈队大妈们在舞台上蹦跳着挥洒内心的快乐。
……
以打造“定远印象新村落、区域经典新乡村”为目标,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定远县创新开展一项议事机构、一套观摩机制、一条特色路径、一支人才队伍、一系列组合拳、一个治理体系等“六个一”模式,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推向纵深。以二龙、拂晓、严桥等地多个村庄为代表的“头雁”,正通过全县范围内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形成你争我进、“群雁”齐飞之势,全县人居环境示范点创建整体水平正不断迈上新台阶。
定远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潇潇介绍,“下一步,定远县将持之以恒推进人居环境示范点创建工作,形成‘示范点—中心村—精品村’的良性发展机制,加快推进村村和美、全域升级。”
以“和美之治”建“和美乡村”,一个个既保留乡土原味又融入现代生活便利元素的和美乡村纷纷涌现,正助力定远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个体美到全域美的精彩蜕变。